分卷阅读393


  “传朕旨意,今日酉时统计逼宫名单,一经录入,终生禁止踏入考场!”刘湛话一落,宋凤林愣了,陈千户也愣了。
  但汉天子接下来的话,生动演绎何为釜底抽薪。
  “你找几个年轻人混进儒生里,让他们带头在儒生里闹事,跟那几个头儒唱反调。”
  明的不行那就来暗的,区区几个不谙世事的儒生,还妄图左右天子决策?
  陈千户大声领命,带着禁军侍卫来到宫门外宣读圣旨,一时数百学子无不哗然。
  终生禁止踏入考场,那他们苦读四书五经又有什么意义?在这里坚持又有什么意义?除了极个别的老顽固,这些学子无不人心大乱。
  “汉化的胡人只是居住在漠北,又不进入中原,左右也不会对中原有影响。”这时有人大声的说。
  “我立下家规不让后世子孙娶胡人女子也就是了,请各位见谅,在下告辞了。”有人带头离开。
  看到有人离开,学子纷纷动摇,眼中都是纠结。
  “漠北到汉中千里之遥,汉中到中原又千里之遥,何况我汉民比之胡人多出千千万,混血一说实乃无稽之谈。”
  确实如此,这几个冒头的儒生说的话都十分有道理。
  不久便有人附和离开,越来越多的学子也尾随而走,但这还不够。
  “若是不能入考场,我有何颜面回去见爹娘,在下惭愧。”有人抱拳作揖,而后大方离开。
  在场的人也不是都家境富裕,也有贫苦人家的学子,想到家中就指望自己有朝一日金榜题名,这些贫苦的学子低着头也跟着离开。
  “你们的风骨何在!”发起的头儒气得大骂。
  有儒生去拦人,但是架不住离开的人越来越多。
  “尹头儒,你不是说赵大儒会来吗?快去请他到场,或许还能留住人。”有儒生急得不行。
  他们口中的赵大儒便是赵吉章,传言中会到场的赵大儒却迟迟不见人影。
  眼看人越来越少,走的人越多,留下的人便越心虚。
  最终他们也没能等来赵大儒,直到最后留下的儒生不足十人,陈千户直接下令抓了下狱,一场儒生逼宫的风波就此平息。
  薛敬文记。
  儒生逼宫,天子以奇思巧计劝离学子。
  这一天回家,薛敬文觉得自己走路都带风,登上马车时,回望这座巍峨的宫阙,心中都是对汉天子的敬仰之情。
  次日早朝,刘湛携宋凤林如期上朝。
  赵千户和陈千户像门神一样立在紫宸殿前。
  “陛下有令,昨日罢朝的官员,七日内只能站在殿外上朝。”
  那些仿若无事人一般来上朝的官员,还以为汉天子也会装作没发生过,满心认为汉天子也要顾全颜面。
  但他们错了,要比脸皮厚,汉天子那是从来没输过。
  “说话大声点,朕听不到。”刘湛故意这么说。
  那名在殿外汇报工作的官员喊得嗓子都哑了,窘迫得一脸通红。
  宋凤林努力忍住笑才没有失态。
  当天刘湛下旨封卢令远为钦差,前往漠北招安诸胡。
  百官与刘湛的较量,最终以惨败收场,并且成为了帝京百姓茶余饭后的笑谈。


第147章 番外十一
  汉胡之争的风波之后,朝堂内外异常的安静,没有谁再跳出来横生事端,直到六月。
  汉元五年,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。
  六月,李小连率兵渡江攻打陈留,以破竹之势夺下了翁莱城。
  陈留建国至今已有九十四年,共历十八世陈留王,最长的在位二十一年,最短的仅在位十天。
  弑兄,弑父,叔侄相杀,甚至爷孙相杀,陈留史就是一部血亲相残史。
  正因为陈留上下都忙着内斗,历代陈留王惯会伏低做小,后周倒台,他便巴结大楚,大楚倒台他便巴结大梁。
  然而这一次,刚杀尽了侄儿夺位的陈留王踢到了铁板,汉天子不吃这一套。
  李小连夺下翁莱城后,便命余下大军南渡,十五万大军在翁莱城集结。
  按照约定,三十艘大海船会在十五天后抵达,项时海军与陆军东西夹击,年内定能一举夺下陈留。
  李小连站在翁莱城墙上,目之所及是成片的稻田。
  陈留气候温暖,一年四季如春,水稻不分季节,割了便能再种,这可是真正的粮仓。
  “传本将军令,全军上下不可毁坏稻田,另择一高地扎营。”
  副将抱拳领命,忙下去安排大军扎营一事。
  与此同时的福州,领航使杨贤文正在紧张筹备船队出发事宜。
  三十艘五千料海船停泊在福州海港,士兵忙而不乱的往船上运送物资,十万士兵待命登船。
  今日风和日丽,大海少有的平静。
  李福田登上海船去寻杨贤文,没走多远便一身的汗。
  “今日怎么一点风也没有。”李福田嘀咕着抹了一把脸上的汗,随手逮了一个士兵问。“杨正使人呢?”
  “杨正使在楼顶。”士兵指向上面。
  杨贤文已经在海船楼顶待了一整天,茶饭不思的盯着远处海平线。
  “杨正使,航线定下来了吗?”李福田隔老远便大声问,却不见杨贤文回答,对方彷佛定住了。
  “杨正使?”
  杨贤文回过神来。“定下来了,就按原计划。”
  “行,那明早咱们就出发了,李将军已经打下了翁莱,咱们可不能拖后腿
o
地址发布邮箱:[email protected]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!
【感谢您多年来的支持】
【一起走过的春夏秋冬】
【一路陪伴…感谢有你】